www.chinarushang.cn 中國儒商 作者:朱康有
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延伸
——在中埃建交60周年商業文化交流會上的主題發言
在中埃建交60周年活動中,中埃文化年已經拉開序幕——今天的商業文化交流可以說就是其中的一個“節目”。
我們都是文明古國,古老的文化傳統一直延伸到今天中國和埃及的現實中。儒學經典《論語》中記載孔子的弟子曾子話說:“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按照我的理解,它的一個深層意思是,只要和老祖宗的精神靈魂溝通了,我們現在的社會和人民就能向合乎大道的正確途徑上發展。
各位知道,整個世界由近代到現當代的發展與變化,主要與西方文化對各個國家和民族在觀念、制度、物質層面的強大影響有關。我想,大家不要光看到它在自然科學上的杰出成就、工商業上的輝煌進步這些“光鮮”的一面,還要看到它的殖民開拓、奴隸貿易、世界大戰這些“原罪”史,更要看到今日全球遇到的發展不平衡、生態環境災難、戰爭沖突等問題也與它有關。現代西方文化起源于借助古希臘、羅馬文化的形式來表達主張的文藝復興運動;這個運動起初是積極向上、樂觀進取的,但它做夢也沒有想到,幾個世紀以后,人的理性張揚的后果,帶來的是這樣一個雙重性局面。
根治當今世界性的“疑難雜癥”,非西方文化傳統可以發揮作用。因為,這個世界是我們“眾人”當家的世界——大約200個左右的國家和大約2000個民族居住和生活在這個星球上,多元的文化主體都應該有發言權、話語權。我們必須運用當今整個人類的知識框架來解決遇到的困難;我們也必須從歷史縱深驗證過的、人類積攢起來的傳統智慧中汲取營養,以根治現代人功利化的短視和淺薄。
19世紀中葉以后,中國在屈辱中被迫向西方文化學習,實質上經歷了一個非傳統的過程。很多人把落后和封閉的原因歸結到傳統文化的弊端上,并作出一系列過激的(比如“打到孔家店”“文化革命”)的反應。20世紀,中國引入源于西方文明的理論作指導,并進行本土化的調整和嘗試,先后進行了革命和改革開放。世紀之交,中國經濟發展、綜合國力增強,逐漸引起對自己在世界文明定位中的重新思考。我們在國與國的關系中倡導合作共贏、和諧多樣、命運共同體理念的背后,實質是文化參與意識的自覺和覺醒。我們逐漸認識到,知識經濟時代,經濟文化化、文化經濟化,軟實力因素的作用不可小覷;我們漸漸意識到,傳統文化更多地不是沉重的“包袱”,而是寶貴的“財富”,尤其在抵御異質文化的同化、形成民族聚合力方面發揮核心的認同功能。
我們的領導層尤其是最高領導人對傳統文化的正面引導作用非常突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蘊藏著解決當代人類面臨的難題的重要啟示,是我們民族的“根”和“魂”。治國理政需要從歷史上借鑒經驗教訓。中國現在發生的一切變化是五千年文明史的結果。積極學習和運用傳統文化,能夠讓人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審美觀,建立恰當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能夠增強做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在中西文化對比中,我們近代以來始終處于劣勢,造成社會大眾乃至精英層面對自己的傳統文化從前是否定的多、肯定的少,批判的多、繼承的少。在我國領導人大力倡導下,傳統文化進入到官方的綱領性文件中,這就極大地改變了人們過去一些偏頗乃至錯誤的認知,推廣和普及在一些地方正成為政府的行為。復興正在從GDP的經濟模式,更多地轉變為一種文明模式的重振。
傳統文化的頑強生命力在民間。最近十多年以來,中國基層社會有部分企業、學校、鄉村,不但學習傳統文化,還將之落實到企業管理、學校教育、公民教化、個人修養中,在實踐上發揮出程度不同的正面功效。我作為國際儒學聯合會普及委員會的成員,親身參與了其中一些活動,并受到深深的震動。通過誦讀經典、舉辦論壇、開設講座、訓練禮儀等各種形式,傳統文化影響面在持續擴大。
學術界和思想界的認識正在發生變化。各種相關的文化社會團體NGO、省市一級的組織紛紛成立。很多高校設立了國學院、儒學研究機構。關于傳統文化的書籍、刊物、論文以及課題、項目、培訓、會議如雨后春筍,配合國家文化的發展形勢,呼應民間儒學的熱情,建構了生活儒學、心性儒學、政治儒學等學派。像《光明日報》作為全國性、綜合性的知識分子報紙,幾乎每天的版面上都有一篇以上關于傳統文化的消息或文章。還有微信平臺、上萬家網站,也在虛擬世界里,發揮不小的傳播效應。我的師兄——中央黨校哲學部
要改變一個相當長時期“非傳統化”傾向是非常困難的。傳統文化在當代中國社會發出的聲音總的來說還是比較小的,甚至遇到了社會上相當大程度的不理解乃至反對的聲音。但是,隨著中國復興的步伐加快,傳統文化越來越為我們提供了深厚的土壤、力量的源泉、智慧的資鑒、自信的基石。同時,這種文化的復興還具有世界性的意義。歷史學
古埃及文化相信死后靈魂會復活,必須保留身體使靈魂有自己的居所,所以發明了防腐術和制造木乃伊;中國修道有成的高人似乎也能長時期的肉身不腐。其實,大多數人的肉體還是會煙消云散,回歸塵土,唯有人的精神通過文化的形式長流不息。文化,給我們每個人接續祖先的精神世界創造了有形或無形的載體。古代埃及人這樣贊美尼羅河:“你從大地涌出,奔流不息。”我們每一代人都從前代人乃至更早時期人類累加起來的文化世界中“涌出”。讓我們以敬意和虔誠之心對待這份獨屬于人類的遺產和精神家園。
我們今天的主題是“商業文化交流”。我想,只有融納了傳統文化無形資產的雄厚實力,您才能更長久地獲得有形資產的豐厚報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