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hinarushang.cn 中國儒商 作者:王杰
我們知道,在中國遠古時代,曾經有“萬邦”、“萬國”的說法,隨著私有制的產生,各個部落、邦族之間成為一個相對獨立的利益群體,如何處理各個氏族、部落、邦族之間的關系,避免大的流血沖突,古人很早就在思考這個問題。《尚書·堯典》中提出的“協和萬邦”的政治理念以及《周易·乾卦》提出的“萬國咸寧”的思想以及《周禮》提出的“以和邦國,以統百官,以諧萬民”的思想,就是對這一思考的回答。這幾句話的基本含義就是主張各個邦族之間要和睦共處。這種協和萬邦、萬國咸寧、以和邦國,以統百官,以諧萬民的政治理念成為中國春秋戰國以后處理國與國關系的基本準則。如孔子就認為,“四海之內皆兄弟”,四海之內都是兄弟姊妹,都是人類大家庭的一員,應該團結一致,和諧相處。孔子還說:“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
主張以文德感化外邦,以德服人,反對輕率地對他國訴諸武力。墨子也主張“兼愛”、“非攻”,認為社會上出現的一切矛盾沖突,都是由于不懂得兼相愛、交相利的結果,反對那些以攻伐為目的的不義戰爭;孟子更是在提倡王道仁政的基礎上,反對霸道,反對不義之戰,提出“仁者無敵”,“殺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為也”,主張“以德服人”,因為“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只要施仁德于世,就能達到“自東自西,自南自北,無思不服”的理想效果。荀子也是提倡“群居和一之道”,可見,主張邦族、諸侯之間的和平共處,反對“以鄰為壑”,反對用武力征伐他國,一直是中國傳統文化中處理邦國之間關系的準則。把這一理念放在世界視野中來看,其實就是如何處理國家與國家、民族與民族之間的關系問題。
可以說,“協和萬邦”、“萬國咸寧”思想就是傳統“和諧”思想在處理民族關系、國家關系方面的重要表現。如何徹底消除戰爭威脅,進而實現持久和平,是世界各國人民千百年來苦苦追尋、夢寐以求卻又難以實現的夢想。歷史和現實反復證明,武力不能締造和平,強權不能確保安全,要以德服人,而不是以力服人。只有增進互信,平等協商對話,而不是對抗對立,才能實現普遍而持久的世界安全格局。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在2005年聯合國成立60周年首腦會議上提出的“和諧世界”這一重大倡議以及最近提出的“和諧亞太”思想理念,就是在充分借鑒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和而不同思想、和為貴思想以及協和萬邦、萬國咸寧、以和邦國,以統百官,以諧萬民思想基礎上對如何處理世界各國關系準則的一個重大貢獻,是對少數霸權主義國家試圖任意擺布玩弄支配其他主權國家、肆意挑起爭端與戰爭的一個積極的回應,是中國傳統文化對人類社會仍然具有重大思想價值和現實價值的充分肯定和評價。
一個國家不論大小、強弱、貧富,都是國際社會的平等一員,不能搞強權政治、以大欺小、以強凌弱,國際爭端要通過協商和平的方式予以解決。隨著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趨勢的進一步發展,各國之間應該更加重視對話合作,重視溝通交流,重視用談判的方式解決爭端問題,維護世界和平是全人類的共同使命,是全人類的共同追求,也是全人類的共同心愿。持久和平、共同繁榮是和諧世界的兩大命題,中國傳統的協和萬邦、萬國咸寧思想理念在當今世界,仍具有不可低估的現實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