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hinarushang.cn 中國儒商 作者:朱康有
(作者系國防大學馬克思主義教研部哲學教研室副主任,教授,博士。國際儒學聯(lián)合會教育傳播普及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實學研究會秘書長、中國儒商文化研究會學術(shù)委員會副主任。)
毫無疑問,《論語》作為儒家最為重要的經(jīng)典,在不同的時代里、對不同的從業(yè)者來說,都可以從中讀出自己的感悟。那些源于偉大心靈的智慧結(jié)晶,只能在時間的長河中通過后人不斷的闡解,愈益發(fā)掘出無窮的義蘊。我記得黑格爾表達過類似的思想:同一句格言,在一個少不更事的兒童心目中和一個歷經(jīng)滄桑的老人心目中,是完全不同的——后者透過歲月的磨礪,飽含著一種平靜下來的深度。
對《論語》的闡釋,不同的學者都有自己的道理——甚至一些“歪理”在當時的語義環(huán)境中,亦有它的可理解空間。這當然與時代的氛圍有關(guān),但更重要的,它證實了一個人的學養(yǎng)深度。
很多時候,我們的大多數(shù)人都希望弄懂孔子在《論語》中一個詞、一句話、一段語的真實含義,于是各種集古人注解之匯集的注譯,得出某個最精確、最合理的內(nèi)涵,似乎標志著理解的完成。如果孔子的話語確實趨向單義,只有一種解釋,那么,千百年就不會存在各式各樣有關(guān)《論語》的解讀。
首先,“理解”標志著你拿孔子的一生去探討他的話語之含義。我們可能搜羅到孔子一生在不同時間和地點、面向不同弟子所說的一個概念,以經(jīng)解經(jīng),力圖完整地把握孔子的思想;但僅此夠嗎?其實,我們無法復制出孔子生活的大背景時代、小生活環(huán)境,也無法再現(xiàn)孔子作為“圣人”復雜豐富的內(nèi)心世界。因此,這種把握只能是片段的。
其次,“理解”標志著你站在兩千多年的文化積淀上去看孔子話語。如此而言,歷朝歷代那些注經(jīng)者的著作,你是不能跨過的。尤其是一些思想大家窮其一生的注解,極具時代的寬度、文化的廣度,甚至可以上升到經(jīng)典的高度:經(jīng)上加經(jīng),這就值得我們反復體味。廣義上說,不只是對經(jīng)典的注解,那些對孔子話語在社會生活中的實踐應(yīng)用乃至證明,似乎也應(yīng)納入我們的視野——以史解經(jīng)的方法,在此便具有了合理性。
再者,“理解”標志著你立足當下去和兩千多年前的古人進行對話。《論語》的原文、當代學人的疏解乃至于讀者的閱讀,共同組成了認知和體悟、應(yīng)用和實踐的語義環(huán)境。原文的字詞可能是“死”的,但它在講者和聽者之間“活”了起來。不只是講者不能偷懶,聽者也不能偷懶,就在思想的交流、融通過程中,超越了時空,架起了可理解的橋梁。
讀經(jīng),意味著我們要重建中華民族認同的共同精神家園。自以為是、斷章取義未嘗不可,而那樣就會斷絕我們精神之源。讀經(jīng),意味著一份敬意、一種對話,在歲月的滄桑中顯示出智慧的啟迪——仿佛天啟——源泉滾滾,綿綿無盡,清澈無比,流出滋潤生命向前的長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