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最根本的特征是以人為本,這種人文精神的養成,主要通過傳統禮樂教育。禮樂教育一方面講的是“禮”,體現出一種倫理的精神;另一方面是“樂”,體現出一種藝術的精神。藝術精神所包含的意義比一般的藝術教育或者藝術種類寬泛得多,它并不是指詩歌、繪畫等藝術門類,而是超越了具體的藝術形式,體現出藝術追求的境界和精神。
可以說,中國文化精神包括倫理的精神與藝術的精神,兩者相互融合,不可分割。禮是用來規范人的社會身份和社會地位的,即“別異”“明分”,確定每個人在社會上的責任、權利和義務,建立社會秩序;樂是用來“統同”“合群”的。社會是一個群體,用禮教將其分成各種不同的身份、地位、等級,明確各自不同的責任、權利、義務;同時又通過樂教使不同等級的社會達到和諧一體。人們通過樂表達志向、情感,通過樂來交流,從而構建起和諧的人際關系。中國文化中的禮與樂是緊密結合在一起的,通過禮樂教化使人成為一個真正的人、合格的人、有高尚品德的人。過去常講,中國歷史文化是一種倫理的文化,這種看法有其片面性,只看到了“禮教”而忽略了“樂教”。樂教從狹義上講,是指音樂教育,包括詩歌、舞蹈在內;廣義上講,樂教指所有的藝術教育,或者美育。孔子曾說:“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論語·泰伯》)他主張通過“樂”完成對人的培養,把“樂”看作人格完善的最高境界。因此,要了解中國文化,如果不了解樂教,不知道中國文化是充滿藝術精神的一種文化,是不夠全面的。
中國的文化是藝術的文化,我們擁有豐富多樣的藝術形式。從文學上講,有漢賦、唐詩、宋詞、元曲和明清小說;從音樂上講,不僅有源遠流長的傳統音樂,古人還把外來的音樂、舞蹈都吸收進來,使之形式與內容異常豐富。從古代一直延續下來的主要藝術形式有琴、棋、書、畫,如果一直上溯,還有六藝即詩、書、禮、樂、射、御。這些都是藝術寶庫中的精髓,比如古琴和昆曲。中國的古琴是世界上流傳至今的最古老的一種彈撥樂器,到現在至少有3000年的歷史了。中國的昆曲與印度的梵劇、希臘的悲劇、日本的古典戲劇相比,無論是從劇本的文學藝術、音樂演唱藝術,還是舞臺表演藝術以及整個戲劇理論體系來講,都更勝一籌。希臘的悲劇早已消亡,只剩下了一些文學作品;印度的梵劇只零零散散地存在于現代印度舞蹈中;日本能劇的歷史比中國的昆曲要早幾百年,但它從劇本到唱腔,再到表演藝術理論都沒有昆曲那么完整和豐富。因此,昆曲可以說是全世界古老的劇種中保存較為完整和廣泛的。中國的昆曲、古琴已先后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些例子說明,中國的很多藝術在世界上已經達到了很高的高度,其價值無法估量。
中國的道德教育和藝術教育緊密結合,道德追求的最高境界實際上也是藝術追求的最高境界。我們經常講“真善美”,“真”是對知識、真理的追求,“善”是對倫理、道德的追求,“美”是對藝術境界的追求。中國人不僅講“天人合一”,也強調“真善美”的統一。在根本上,道德的追求和藝術的追求是完全融通、合二為一的。不僅如此,中國人還把藝術精神貫徹到了日常生活中。
有人說,中國人的生活是藝術的生活。總之,中國文化滲透了一種追求藝術境界的藝術精神,禮樂教化是其中最重要的部分。中國傳統文化更注重通過樂來引導社會風氣、培養人們的情操。形式固然重要,但只是停留在外在上,并不是樂的本質。“樂者,非謂黃鐘大呂、弦歌干揚也,樂之末節也”(《禮記·樂記》),樂并不單純指奏響黃鐘大呂,唱歌、跳舞都是音樂的末節。其實,此類思想孔子也講過:“禮云禮云,玉帛云乎哉?樂云樂云,鐘鼓云乎哉?”(《論語·陽貨》)真正的樂教,或者說藝術的精神,是通過外在形式尋求人生最高的境界。音樂的根本在于培養人的品德與德行,而不是單純培養人的藝事,“德成而上,藝成而下,行成而先,事成而后”(《禮記·樂記》)。德行是最高、最重要的,而藝事是其次的。藝術不是一種競技性、表演性的活動,六藝“詩、書、禮、樂、射、御”中,“射”跟“御”實際是體育活動,但其本質不是競技性、表演性的,而是要通過藝術、體育等活動來陶冶性情,以尋求人生更高境界。《樂記》把德行放在第一位,把藝事放在第二位。通過藝術,人們追求人生的根本道理。陶冶情操,提升人生境界需要由藝入道,同時要用道來統攝藝,這應該是中國樂教中最根本的精神。
(責任編輯 王小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