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hinarushang.cn 中國儒商 作者:四川師范大學政教學院 蔡方鹿 羅海軍
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湖湘文化內涵十分豐富,其中湖湘學術可以說是湖湘文化各個歷史發展時期時代精神的精華,充分體現了湖湘文化的本質特征,是歷史流傳下來的珍貴文化遺產,值得認真清理總結和深入研究。最近出版的《湖湘學案》(陳代湘主編,湖南人民出版社2013年8月版,全3冊,160余萬字)即是對湖湘學術本質的提煉和概括。
《湖湘學案》一書采用“學案”的形式對湖湘學術思想進行系統的梳理和研究,收錄了從先秦到1949年期間對湖湘地區思想文化和社會發展產生過重要影響、有較高學術地位的人物120人。收錄標準既有“湘人之學”,也有“湘中之學”,既包括湖南本土出生的人物,也包括那些并非出生于湖南,但其學術卻是在湖南地區創立,或者對湖南地區的思想文化和社會風俗產生了重要影響的人物。
《湖湘學案》全書展現出作為地域文化的湖湘學術文化,與中華文化各發展階段的時代思潮及所體現的民族精神的互聯互動。
一、愛國主義,勇于獻身。屈原是中國愛國主義精神的化身,其愛國思想和情感在中華大地,尤其是湖湘地區影響深遠,成為湖湘文化的一個突出特點,千百年來,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受其影響,張栻主教岳麓書院,積極宣傳抗金愛國思想,形成了一個愛國主義湖湘學派團體。他們中間的大多數在抗金斗爭中都有過突出表現,其中以李壁、吳獵、趙方最為突出。其后,宋末岳麓諸生數百人與抗元將士一起“乘城共守”,不幸城被攻破,大批學生戰死,表現出英勇不屈的愛國主義精神。從湖湘歷史發展看,無論是宋末岳麓諸生抗元,還是王夫之抗清、譚嗣同英勇獻身、黃興從事辛亥革命、毛澤東追求救國救民的真理,都繼承和發揚了湖湘文化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并且,愛國主義從來不是空洞的說教,而是需要用實際行動來踐行,有時甚至需要付出生命的代價,這在三湘兒女中有突出表現,為全國人民樹立了不朽楷模。
二、經世致用,躬行踐履。早在戰國時,屈原任“左徒”,便提出變法改革,開湘學經世致用,躬行踐履之風。至宋代,張栻提出經世致用和“道德性命初不外乎日用之實”的實學思想,重躬行踐履,留心經濟之學,主張知行互發,把知付諸行。求實求知,重實事實功,體現了湖湘學的特色。清近代陶澍、賀長齡、賀熙齡、魏源、曾國藩等同為當時湖湘學經世致用思想的代表人物,均主張經邦濟世,講求實用。曾國藩提出“經濟之學即在義理之內”,將經世之學融入義理之中,強調見諸事功,突出理學的經世功能,成為晚清經世思想的集大成者。
三、重視經學,貫通文史。湘學有重經學的傳統,并將治經學貫穿于文史哲之中,勇于創新,由此發展了中國傳統學術文化。胡安國精研《春秋》,著《春秋傳》,后被定為科舉考試的范本,產生了深遠影響。湖湘學派代表人物張栻著《南軒易說》《論語解》《孟子說》等,以義理解經,提出新見,促進了理學的發展。王夫之博覽群書,于“四書”及諸經各有稗疏,又著《四書箋解》等,自得于心,闡述自己的學術思想。近代著名經學家王闿運雖偏向于今文學,主張通經致用,而與正統今文學家有所不同;然其學亦自成一家,并通過廖平等弟子影響甚大。可名之曰近代湖南古今兼采派,而與傳統古今兼采派相區別。湖南經學發達,人物眾多。王先謙著有《尚書孔傳參正》《三家詩義集疏》等。其治《尚書》兼疏今古文,辨析較詳;其治《詩》基于今文學立場尊宋、抑古,以漢學入《詩》學。皮錫瑞著《經學歷史》,將經學流變之前因后果一一標舉,雖引發種種爭論,然正因為有爭論,才顯示其價值,而不至于汗漫無歸。葉德輝受乾嘉漢學學風的影響,傾慕漢代許慎。在認定西學有助于時務的同時,亦對康有為、梁啟超借公羊學以自張其目的做法暗生不滿。王先謙門人蘇輿編《翼教叢編》,大量采入王先謙、朱一新、葉德輝等人反對新政、新學的材料,成為衛道之作。以上顯示出湘學之經學的多姿多彩、豐富多樣性,為中國歷代經學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四、海納百川,融會包容。湖湘學術文化海納百川,融會包容,《湖湘學案》體現了這一特點。該學案兼收“湘人之學”和“湘中之學”,把雖非湖湘人士,但對湖湘文化做出過貢獻的人也包容在內。如西漢洛陽人賈誼遭朝廷權貴忌恨,被貶為長沙王太傅,其以道說儒、禮法仁政等思想對湖湘學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唐代劉禹錫,江蘇彭城人,柳宗元,山西河東人,都因貶官來到湖南,他們統合儒釋、以儒合佛的思想也對湖湘文化產生了影響。南宋理學大師張栻作為蜀人,長期在湖湘活動,通過與胡宏、朱熹、呂祖謙等著名人士的交往和學術辯難,融會吸取理學各派及功利學的觀點,促進了宋代理學和湖湘學術的發展。
湖湘學術與域外學術會通,還包括中西思想的會通,這對促進湖湘乃至整個中國文化和社會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郭嵩燾出于對國家今后發展的考慮,深入學習和考察了西方的現代科學、民主制度、人心風俗,形成了對西方文化較為系統的認識,留給后人豐富的精神財富。譚嗣同融合儒家的仁、墨家的兼愛以及耶穌教、佛教的教義,又吸取西學及其自然科學的以太說,宣傳他的仁學,要求沖決封建網羅,實行變法維新。黃興大量學習西方新思想,研讀西方革命史和盧梭《民約論》等書籍,把反清革命與民主政治思想結合起來,同時對傳統道德倫理如忠、孝等觀念進行合乎時宜的改造。毛澤東、蔡和森在從事革命實踐的過程中,受到了湖湘文化和西方馬列主義的雙重影響,把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相結合,創立了適合中國社會發展需要的毛澤東思想。這對改變中國落后面貌,掌握自己的命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至關重要。
五、堅持革命,批判專制。湖湘自古多豪杰,自屈原始就在問難中對天帝表現出極大的不敬,甚至指責天帝貪圖口腹之欲而徇私舞弊。王夫之隱居流亡,與清王朝專制統治抗爭,批判總結華夏文化思想之傳統。譚嗣同投身維新事業,面對封建頑固派發動的政變,不惜以流血犧牲來喚起民眾,開反清革命之先聲。唐才常總結戊戌政變失敗的教訓,企圖通過革命手段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制度。邀集嚴復、章太炎等,繼續推進中國改革,組織自立軍任總指揮,起義失敗,被捕犧牲。臨刑前大義凜然,口出一聯:“七尺微軀酬故友,一腔熱血濺荒邱”,追隨譚嗣同亡魂西去,實現兩人生前“生同志,死同烈”的誓言,激勵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
六、與時俱進,開拓創新。魏源是中國早期現代化時期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面對亙古未有的歷史變局,他以與時俱進的敏銳眼光率先提出了向西方學習的“師夷長技以制夷”思想,對中國現代化影響深遠。李石岑早期熱衷宣傳和引介西方哲學和文化,后從事中西哲學比較,又提出人生哲學,自成體系,在中國現代人生哲學發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湖湘學案》通過對眾多湘學人物的深入細致、系統全面的研究,從思潮、流派、思想家以及挖掘中華民族精神相結合的角度,展現了湖湘文化的獨特魅力,為地域文化與時代思潮的互動結合、弘揚偉大的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作出了重大貢獻,值得充分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