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hinarushang.cn 中國儒商 作者:文/張梟翔 圖/汪林
作為一個商人,他的慈善項目“共鑄中國心”聚集起了各界資源。他為何能做到?
今年49歲的趙濤,看起來比實際年齡更年輕。若非知曉他的商業背景,戴著眼鏡、衣著普通的他,更像是一位溫文儒雅的青年學者。事實上,他的真正身份是步長制藥董事長。“談商業,俗!”當筆者問及企業經營策略時,他嚴肅地拋出這句話。“今天的企業家,各自的戰略都很清晰,各有各的招。而做慈善,大家都還在探索之中。”
拍照、訪談,時間轉眼過去了兩個小時,趙濤依舊談興甚濃,但話題的焦點始終不離慈善。據他本人講,如果是聊商業話題,他從來不曾接受如此長時間的采訪。
在慈善道路上,趙濤已認真探索了八年。如今,由他主導的“共鑄中國心”基金,已成為醫療公益慈善領域最大的項目之一,使500余名先天性心臟病患兒得到救助,30余萬名“老少邊窮”地區的病患因此受益,4000多場基層醫院培訓更是在全國十余處救援點留下了多支常駐醫療隊伍。
而慈善,亦給趙濤帶來頗多回報。趙濤坦言,做慈善能讓自己獲得快樂的“私利”。“企業做到一定階段之后,金錢已無法讓我滿足,需要提升境界,通過幫助別人獲得更大的快樂。”
自1993年與父親趙步長創立步長藥業起,趙濤在商業戰場上摸爬滾打了20年。現在,步長集團業已成為中國心腦血管領域的龍頭企業及世界最大的植物專利制藥企業,年銷售額逾百億元。
在慈善領域,趙濤也頗多建樹。他和步長集團投入1億元,整合了政府、企業、醫院、志愿者等各方資源,終將“共鑄中國心”打造為中國醫療衛生領域最具社會效益的公益慈善項目之一。“我只是一個慈善倡導者。”趙濤卻輕描淡寫地定位了自己的慈善角色。
趙濤的慈善倡導就像是一個巨大的磁場,社會各界資源紛至沓來。中央政府及西藏、內蒙古等項目實施地政府,均對“共鑄中國心”項目給予大力支持。“這個項目超越了慈善的單一范疇,對于民族團結、國家穩定都有重要意義。所以政府對這個項目一路綠燈。”趙濤不無自豪地說。
“現在,步長集團的資助占‘共鑄中國心’總投入的95%,哪天這一項目繼續壯大后,80%的項目投入都將來自社會。這才是一個項目真正的成功。”趙濤告訴記者,“我希望有一天,公益慈善成為每一個社會個體的事。”
采訪中,趙濤一再強調,要多寫寫參與“共鑄中國心”的醫生、企業家、志愿者及社會機構。比如北京市紅十字會、中國社工協會和香港馬會,都是項目的重要合作方;參與項目的9350名醫生及社會志愿者,都是項目得以實施的重要保證;而趙濤的企業家朋友們,包括大中電器創始人張大中、德同資本合伙人趙軍等人,都對項目慷慨解囊。
在2013年4月舉行的“中華慈善獎”頒獎典禮上,趙濤榮獲“年度慈善家”稱號,他的獲獎感言第一句是,“參與項目的5000名醫生最讓我感動,沒有他們的參與,就沒有‘共鑄中國心’。”
“共鑄中國心”項目不僅讓無數病患得到了幫助,亦對項目參與者產生了積極而深遠的影響。志愿者吳永健,本職是一名心血管科醫生。參與項目后,他感覺自己的靈魂得到了升華,“在被需要中,我感受到了自己的意義,重新找回了職業的尊嚴。”
除了慈善的倡導之外,趙濤還非常注重慈善的傳承教育。雖坐擁幾十億財富,他對在國外留學的孩子卻近乎吝嗇,嚴格控制孩子們的花銷,鼓勵他們自己打工掙錢。他經常帶著孩子一起去做慈善,并且告誡他們,首先要成為一個有愛心的人,有愛心才能有責任,有責任才能干大事。
現在,趙濤身兼步長制藥董事長與“共鑄中國心”秘書長,將自己20%的時間都投入到了公益項目上。同時,他還不斷整合社會各界資源,力求吸引更多人參與進來,以幫助更多人。
“做慈善是會上癮的。因為物質的需求有限,而精神的需求無限。”
僅僅幾年之前,商業是趙濤唯一的快樂源泉。
趙濤自小極具商業天賦。早在1988年送給父親的一張明信片上,他就已勾勒出日后步長的LOGO,并寫道,“總有一天,全世界會記住它!”雖然那時,他還并未確定自己的未來方向。大學畢業后,他一度苦悶彷徨,甚至有一整年的時間處于賦閑狀態。
1992年是趙濤的人生轉折年。當年,在新加坡的一次國際研討會上,他讓一位癱臥多年的老太太站了起來。新加坡報紙頭版報道了這個消息,新加坡政府特許他加入新加坡籍。僅僅三個月時間,年僅25歲的趙濤就掙到了90萬美元的“第一桶金”。
以幾十萬美元為本金,趙濤與父親趙步長于1993年建立了步長集團。此后,趙濤一直坐鎮商業銷售的第一線。1997年,以家族經營為特點的步長制藥遇到了發展瓶頸。趙濤力排家族眾議,積極引進職業經理人進行管理,步長制藥因此成功實現了由家族企業向現代化企業管理模式的轉型,并形成了以北京為“龍頭”、上海為“龍身”、西安為“龍尾”的戰略性布局。
如今,步長集團已成長為一家擁有10個事業部、2家醫藥研究院、10家藥廠、1所大學、2家醫院,銷售網絡交叉覆蓋全國1.5萬個醫院和13萬個零售藥店的高科技健康產業公司,企業員工逾萬名。
2008年,趙濤迎來了人生又一個轉折點。這一年,他發起成立了“共鑄中國心”基金,帶領步長集團向慈善的專業化方向邁進。而在此之前,與中國絕大多數企業一樣,步長集團的慈善模式僅限于國家發生大災大難時的金錢和物資捐贈。
趙濤一再強調自已與慈善有緣。他的爺爺和父親都樂施善行義舉,這對他影響頗深。爺爺曾告訴趙濤,自己年輕時救過七個人的命,“雖然沒有錢,但是通過自己的力氣幫助了別人,亦是一種善行。”趙濤說。趙濤的父親趙步長,年輕時曾在新疆阿爾泰地區行醫,為約十萬名患者看過病。即使已時隔多年,趙濤依然清晰記得父親在深夜走出家門,無償為罹患急癥的鄉親診治的情景。
趙濤不是佛教徒,但他認為自己現在所取得的成就與祖上積德有關。因此,他做慈善,部分原因是“為了積德,為社會、員工積德,為后代積德”。
2008年,趙濤聽朋友說了一件事。2006年春天,一個美國教會代表團來到西藏,篩選了200名先天性心臟病患兒,送到北京去治療。但是很快,金融危機來了,教會代表團撤離西藏,仍有100多名先天性心臟病患兒尚未得到救助,在等待的兩年中,一些孩子陸續夭折。這引發了趙濤的深思,“外國人在中國做慈善,價值觀差異與項目的可持續性是兩大難題。”隨后,在趙濤的主導下,步長集團把這批孩子送到北京進行救助。
這一偶然性的善行,成為日后“共鑄中國心”項目的序曲。
在一次西部考察中,趙濤發現當地農民一輩子都沒有量過血壓,而當地心腦血管發病率非常高。因為貧窮,他們大多沒有任何防治措施。一個才20多歲的年輕人,從小就被診斷出患有先天性心臟病,卻因為沒錢治療,也沒有醫療保險,最終耽誤了最佳治療期,只能坐等死亡。
上述兩件事促使趙濤作出了一個重大決定—成立一個專業的醫療基金幫助病患者。“其實在患者的兒童時期,先天性心臟病是完全可以治好的。而心血管病,是可以通過有效預防和治療降低發病率的。‘共鑄中國心’基金的核心,就是把中國最好的醫療資源帶給最需要關注的弱勢群體。”
2008年汶川地震后,一批熱心的醫生向趙濤提議,希望組織一個義診隊到汶川救災,他們甘愿不取報酬,只需要一個組織方的協助。
隨即,在趙濤的親自帶領下,一個由30多名醫生組成的醫療隊進入汶川災區。在親眼見證過災區缺醫少藥的場景之后,組建一支長期醫療救助隊伍的系統公益構想,出現在趙濤的腦海。
至此,趙濤和步長集團開始走上大規模、系統性的公益慈善之路。
采訪中,趙濤向記者展示了一張他在藏區拍的照片:一位藏族老太太坐在病床上,大睜著雙眼,臉上帶著幸福的微笑。2013年上半年,趙濤帶著60多副白內障晶體去甘南藏區開展救助工作,被這名老太太邀至家中喝酥油茶,聊天中,他發現老太太是白內障患者,就叮囑醫療團隊一定要給她留一副晶體。離開甘南前,趙濤又去看望了老太太,此時她的眼睛已經能夠清晰視物了。“我和這位老太太非常有緣,一副2400元的白內障晶體,讓我把這段緣續上了,并讓我快樂至今。”
其實早在2011年,在慶祝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之際,當“共鑄中國心”組織大批專家乘坐愛心專列進入西藏開展大規模公益活動時,除了把“少兒先心病”篩查救治作為一項核心內容,來自同仁醫院的專家志愿者還在當地開展了白內障救治手術。有感于高原地區白內障疾病的高發,此后在藏區的公益活動,都把白內障救助作為救助項目的重要內容。
自從納入中央統戰部“同心工程”之后,“共鑄中國心”項目就多了兩個字的前綴“同心”。從2011年開始,“同心.共鑄中國心”已經在西藏、青海、甘肅、云南、四川這五個藏區開展了主題公益活動。是國內唯一在所有藏區都開展過活動的公益項目。2015年7月的四川阿壩活動,一次活動參與的志愿者多達千余名,創下了中國公益新紀錄。高潤霖、陳香美、郎景和院士領銜的大批業內著名專家進入藏區開展公益活動,成為一道獨特的風景線。除了義診巡診、愛心捐贈、培訓講座、救助救治等內容之外,還啟動了“母親浴室”“四個一工程”“紅色文化保護”“野生中藥材保護”等公益子項目。
2015年9月,阿壩藏區88名患者進京接受免費救助治療,引起社會各界廣泛關注,社會愛心人士向共鑄中國心基金踴躍捐款,專項募捐達到300余萬元,從一個側面印證了社會對藏區群眾的關心、對“共鑄中國心”的信任。
在救助期間,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統戰部部長孫春蘭還接見了趙濤等組委會負責人以及患者代表、愛心單位代表,對“同心.共鑄中國心”活動給予了充分肯定。
眼下,趙濤最為關心兩件事,第一件是把步長做成與輝瑞制藥同樣偉大的百年企業。“中國的飛機、機械、食品、服裝都很容易出口,唯獨醫藥,由于科技要求高、投入大,在國際市場上始終籍籍無名。”趙濤突然話鋒一轉,“讓步長成為世界性的企業,為全球提供好藥,這也是弘揚中國文化的一種方式。”
要想打造百年企業,企業的社會化是重要的一環。因此,趙濤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步長集團2015年上市的籌備工作。在趙濤看來,企業一上市,就可以選擇最好的人來掌管企業,由社會各界股東推選出最優秀的總裁、董事長。
“清王朝的故宮、胡雪巖的湖心魚塘,或者老字號同仁堂,現在是誰家的?都是社會的。”趙濤認為,企業和財富一樣,都具有社會屬性,“企業家只是財富的臨時保管員,他自己能夠消耗的財富是有限的,最終還是要回到社會上。自古以來,有哪個企業家能把錢帶到墳墓里?就算把金子藏到地底下,萬一哪天不小心被挖出來了,還是社會的。”
基于親身參與公益慈善的實踐經驗,趙濤認為,整個社會應該對企業家慈善持更加寬容的態度,不應以慈善捐贈的數額論英雄。“‘胡潤慈善榜’應該叫‘胡潤慈善捐贈榜’”,他略帶調侃地說。
很多人指責企業家做慈善是為了沽名釣譽。對此,趙濤很不以為然。他認為社會應該給予慈善家“名份”,讓他們獲得一種成就感。“如果社會對慈善家不包容,很多富人就都不敢做慈善了,最終受苦的還是窮人。”
除了打造百年企業,打造百年慈善組織,則是趙濤最為關心的第二件事,也是最讓他感覺快樂的事。“企業做大了快樂,但是做慈善帶來的快樂更持久。”趙濤說。他打算在慈善上投入更多。未來,他計劃拿出一部分財富做一個永久性的慈善基金會,剩余的財富繼續投入企業的擴大再生產,用企業獲取的利潤反哺基金會。
八年前“共鑄中國心”建立之初,趙濤并沒有對項目的未來思考太多。但現在,他已經有了清晰的規劃。“我希望‘共鑄中國心’能夠做到一百年,后面的挑戰是,如何做到一百年。”對此,趙濤似乎胸有成竹,“一百年后,我們都不在了,但是‘共鑄中國心’還在,它會成為一個社會品牌,并且會有越來越多的慈善家參與其間。”
“做慈善是企業家獲得公眾尊重的重要方式。人活著,不就是活個尊重嗎?”趙濤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