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22日(周六)上午,由中山市社科聯主辦,中山市國學促進會承辦的《國學與為政智慧》在市委黨校大禮堂內舉行,特邀中共中央黨校哲學部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儒商文化研究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王杰教授前來現場講授。3個小時的時間里,王教授未用講稿、未用課件,侃侃而談,為聽眾分享德性與人性的真諦。

王杰教授自2011年起,今次是第三次來到中山講授,贊揚了中山市的修身行動早開始、抓核心。關于修身,王教授首先解釋說,修身不是健身,不是說要強身健體,而是要修心養德。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安徽代表團參加審議時,在關于推進作風建設的講話中提到的“三嚴三實”(嚴以修身、嚴以用權、嚴以律己,又謀事要實、創業要實、做人要實)中的第一個,講的就是修身。在國學被批判被否定百余年后,仍能涓涓細流般地滋潤著后代,為我們現在所學,不是因為我們現在要趕時髦,流行復古,而是因為國學蘊含著為人、為政、為官的智慧,要學會以史為鏡。指出了要帶著問題、帶著思考來學習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以國學修身。
以國學修身
以國學修身,王教授提出,和西方文化不同,中國人修身要從律己、正德做起。國之根本在家,家之根本在身。身之不修,何以治天下。孔子認為君子,一定要素質好,有道德、有理想、有文化和身心健康、多才多藝、全面發展的人。這樣的人才是仁人,因為仁是包括仁智勇在內的“全德”。古往今來,中國那么多圣賢編寫了那么多關于修身的言論,無非都是教人怎么做人。如孟子說,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先學會做人,才能夠做官。“為人不正,為官必邪;為事貪鄙,為官必腐”,立足于傳統文化,這是做人做官的根基,根基不牢,地動山搖。
要從律己、正德做起
關于國學與為政智慧,王教授從德行與能力的關系說起。與禽獸不同,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人有人性,有內在的東西,即道德良知禮儀廉恥愛心孝心等等人的德行。人之立身,所貴則在德行。自孔子開始至今的2500多年,傳統文化核心價值觀,都是把德行好壞放在首位,現在亦然。如今官員出問題,沒有一個人是出在能力上,是出在德行上。百姓常說沒了人樣,其實說的就是缺德了。三觀缺失,帶來了個人主義,官僚主義,奢靡之風,不信馬列信鬼神,不信科學信風水,忘乎所以自我毀滅。因此,德行必須放在首位。
王教授指出,從小品行不好,長大不進官場。上德養廉,德行與能力二者之間,應該是德為根,能力為枝葉;德為主,能力為仆的關系。《四書·孟子·離婁章句上》 “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惡于眾也。”能力是客觀的東西,本無好壞之分,就看怎么用。用人可以如唯才是舉,可問題是,德行好的人就會將能力做有益于國家社會的事,缺德之人就會做利己甚至害人之事。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選拔人才也是以德為先,不惜斬殺十幾萬官員,為了選拔有德之人,清朝皇帝康熙,也強調用人以德為先。司馬光說:“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這都說明德行,要放在首要地位。
德行必須放在首位
有好的德行,才能才會有好的發揮;德行不好,才能便是一種禍害。王教授舉例,就像前幾天前天北大某教授,與一外國留學生發生不正當關系,這就是師德問題。像好多官員,他們的貪腐行為是明知故犯,就想著做官不發財,請我都不來,當官為發財。而關于德行與對財富追求二者關系的問題,王教授認為,追求財富與德行不矛盾,判斷的關鍵在于如何追求,這錢你怎么掙。追求利益,要見利思義,要有內心法庭制約你。正所謂“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視之有度,用之有節”,追求財富要合理、合法取得財富。符合義的要求,就是取之有道。相反,有的人見利忘義,生命有限卻欲望無窮欲壑難填。不義之財,就像孔子說的知識一樣,“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而孔子本身對待不義之財的態度亦是“于我如浮云”(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如何才能夠合理、合法地保有財富,清華大學的校訓告訴我們“厚德載物”。
有德保俸祿
說到非法之財如浮云,王教授解釋說,這其實包含了更重要的信息,就是每個人身上的背負。普通百姓背負著錢財,官員背負著財富、名譽、地位,如何讓這些東西與生命相始終,贏得身前身后名。中國人注重陰陽,明白孤陰不生孤陽不長,以及禍福相依的道理。“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臣身退,天之道也。”其實,禍福均自求,孟子曰“可以取,可以無取,取傷廉;可以與,可以無與,與傷惠”。意思就是說,面對外在的財富,可以拿取,也可以不拿取的,拿取了有損廉潔。
有德保官位
王教授還指出,有德除了可以保俸祿、保官位、還可以保生命。首先,德者、君子坦蕩蕩,仁者無憂,不怕鬼敲門。以權謀私者,恐懼、憂慮、擔驚受怕,惶惶不可終日,長期在這種精神壓力下,身體一定出毛病。
有德保生命
以國學修身,做到從律己、正德做起,把德行放在首位,可以保俸祿、保官位、保生命。因此,從自身利益出發,有德是為官者最大的智慧,德不厚者,不可為官。
從國家利益出發,有德亦是為官者的首要考核標準。王教授引用當日的北京新聞,里面有一條講的還是過馬路問題,又擺出韓國、加拿大等國是如何遵守交通規則。過馬路,這是幼兒園教的事,如今都成了國家問題了。這就說明了,自己不端正了,國家就亂了。如果為官者管不好自己,那怎么能管好別人、乃至社會、國家?因此,正別人先正自己。當領導的恪盡職守,手下就不會亂來。治理諾大一個國家,看似治理百姓,其實是治理官員。因為不良、不正之風,都是從上往下刮。因此反腐是對官員。王教授建議,每位官員都需要給自己訂立一個最少五年的修身目標。
官員正,乃國正
國無德不立,經濟、科技、國防等的這些硬件,得有文明、道德、良知、廉恥等的軟文化結合,才是綜合國力的體現。120年前,大清朝的GDP是日本的9倍,可是抵不了日本水師,再往上大明朝,將多兵眾為何在清兵鐵蹄下不堪一擊?甚至希拉里、撒切爾都認為以前的中國不足為患。就是因為政權腐敗、道德落后,用現代的話形容就一土豪金。曾經的商鞅變法,經濟、軍事強大了,但國家道德江河日下,“秦俗日敗”,價值觀變得金錢至上,人情淡如紙。近幾十年的中國,也有點復制歷史了,從十八大后才開始變好。之前幾十年,百姓對國家產生懷疑,因此,必須把道德提上去,硬件軟件相匹配。
兩手抓,兩手都要硬
從國家需要、發展需要,官員要有德,可是德行摸不著,是否虛無縹緲,是空的?王教授給出明確回答,不是。有沒有德行,是在于一個人的言行舉止,以及面對誘惑時的選擇。可從以下幾個方面修德:
首先,要看講不講孝道。“人不孝其親,不如禽與獸。”孝道,已納入官員考核。首孝悌,次見聞。一個人要先學會孝順,再學知識。說到諸葛亮臨終前寫給他兒子諸葛瞻的一封家書 ,王教授現場背誦了《戒子書》全文。“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慆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全文是告誡兒子,財富不是最重要,品德才最重要。司馬光也是節儉為家風,《訓儉示康》開頭就是“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教育后人不要追求奢靡。有道是道德傳家十代以上,財富傳家不過三代。正如林則徐說“子孫若如我,留錢有何用?賢而多財,則損其志;子孫不如我,留錢有何用?愚而多財,則增其過。”
其次,誠信。孔子《論語·為政》:“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 小了說去,與朋友交要講誠信;往大了說,政府更應該誠信。凡是官員,就代表政府,說話翻云覆雨,出爾反爾,導致百姓對政府不信任,失信于百姓后果可怕,百姓與你同床異夢。王安石推崇商鞅變法,最核心的一點就是政府誠信,取信于民,政府打造自己的公信力,寧失千金,不失一信。
第三,知恥。關于廉恥,一個人有了自取其辱的行為,別人才會恥笑你。歐陽修說,“廉恥,是立人之大節。”如果知恥就不會顛倒黑白,人人不知恥,就是國家的悲哀。
第四,敬畏。要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這里講的大人,不是成年人,是指有賢德的人、圣人、君子。唐李世民貴為一國皇帝,仍上怕天下怕百姓。清康熙也說過,為人君,什么都有了,可還是得有東西怕。朱熹說:“君子之心,常懷敬畏”。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在五四之后被否定,當時采用全盤西化,敬畏無存。文革十年,更是大肆宣揚無神論,什么也不怕。“與天斗,與地斗,與人斗,其樂無窮”,這也是當時兒童所受的教育,并不是修身、感恩、孝道的教育,而是做“共產主義事業接班人”。連人都做不好,如何去接班。放到官員身上,不知敬畏,有點權力,無法無天,不知天高地厚;放在百姓身上,百姓有點錢,以為啥都有。因此,人要有敬畏之心,敬畏法律、良知、祖先、大自然等等。習主席講的核心價值觀,就是百姓的德、國家的德、民族的德,是文化軟實力的靈魂、文化軟實力建設的重點。老子說過“法令滋彰,盜賊多有”說的就是依法治國,屬于他律,管不住人心,必須要管得住心,才可以做到自律。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就是說要以政令來教導,以刑罰來管束,百姓會因求免于刑罰而服從,但不知羞恥;以德行來教化,以禮制來約束,百姓會知道羞恥并且可以走上正善之途。通過修德把法律內化于自己的價值觀。“宦海歸來兩袖空,逢人賣竹畫清風”王教授還列舉了中國歷代清官,如于成龍、包公等。蘇東坡“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非飽暖淫欲,而要知敬畏。
第五,面對權力。權力,一切擁有權力的官員,都容易濫用權力。權力是一把雙刃劍,讓人高尚讓人墮落。官員本質不是據為己有,是付出,守土盡責,為官一任造福一方。政府要讓百姓過上好日子,中國夢最終實現,最終要落到百姓幸福上。權力是要讓百姓幸福,官逼民反不能不反,只剩一句“可憐焦土!”因此,面對權力誘惑,官員要知道風光背后是風險,權位益大官位益高生命益憂。
z03.jpg (25.22 KB, 下載次數: 0)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前天 12:57 上傳
對于修身,王教授向在場觀眾推薦了《戒子書》、《陋室銘》、《愛蓮說》,希望國學不要只有兩頭熱,中間官員冷,而且不可帶功利心看國學,其實國學之無用,恰恰是人生的大用。
最后,王教授總結了幾點:一要律己,二不超權限,三是管好自己及家人。做到嚴于修身,提高思想覺悟水平素養,干干凈凈清清白白做人做事。要真正學習,不要作秀。